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中国在全球绿色领域的探索更引世人关注。6月8日,蚂蚁金服宣布为“叫醒2.2亿中国人”蚂蚁森林成立个人碳减排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家委员会”),推动出台全球首个大规模个人碳减排算法标准,升级现有算法。
蚂蚁森林是2016年蚂蚁金服在旗下支付宝平台上线的个人碳账户平台,用户在线的绿色行为,譬如缴纳水电煤、网络购票等,所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能量”,用于浇灌手机里的虚拟树。每一棵虚拟树长成后,蚂蚁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以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截至2017年4月底,蚂蚁森林用户已累计减排67万吨,845万棵梭梭树正陆续被种下。
支撑亿计蚂蚁森林用户减排行为科学换算的,是由蚂蚁金服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研究出具的个人碳减排算法。经过一年的实践,蚂蚁森林的线上的碳减排场景日益丰富,线下的真实树种也日益增多,碳减排算法在实践中升级。
在清华大学中国碳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前主席段茂盛看来,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对个人的减排努力进行估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国内外均没有大规模个人碳减排方法学的统一标准。而对蚂蚁森林的算法优化,能使其更好兼顾准确性、可操作性和透明性,不仅可以更科学地服务于全球领先的个人碳减排场景蚂蚁森林,在全球范围内也有重要的探索和实践价值。“蚂蚁森林将为中国甚至全球的环境和公益做出更多贡献,成为可复制的样板工程。”
这也是段茂盛加入专家委员会的原因之一。与他一同成为专家委员会首期成员的还有北京理工大学低碳智慧研究院院长杜少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张昕等人。据了解,该专家委员会分为碳计量专业委员会和生态专业委员会,此次审定了升级后的算法。
算法升级后的蚂蚁森林用户将感到更“公平”,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助理王颖表示,蚂蚁森林一期的场景涉及交通减排,当时从科学角度考虑,将交通排放因子设定为三类地区。然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行政区划和地理边界概念日渐弱化,二期将通过大规模用户问卷调查和文献调研,确立全国统一的交通排放因子,这会让用户做一类低碳行为时,获得一样多的绿色能量。
结合人们真实的低碳减排场景,北交所几易其稿,还优化了基准情景线科学化,引入新的项目调整因子等项目。新的标准最终由段茂盛、张昕、杜少中等国内权威碳计量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审定通过。据了解,接下来蚂蚁森林还将推动公益开放计划,接入更多低碳场景,其相关的碳减排量计算方法,也都将经过专家审定,确保科学性。张昕向笔者表示,逐渐形成的“蚂蚁森林减排量核算方法学体系”让蚂蚁森林紧密结合绿色金融、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有意义且多赢的实践。
“蚂蚁森林在促进普通民众的消费端减排方面迈出开创性的一步。”段茂盛表示,特朗普政府最近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和多边气候治理体系的坚定维护者,中国已经表态将坚定履行自己已经做出的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并将在未来的全球气候治理方法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为全球瞩目。为实现我国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的目标,中国不仅需要来自各个行业等生产端的减排努力,也同样需要依靠普通民众在消费端的减排努力。
今年年初,蚂蚁金服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达沃斯论坛成立了全球首个绿色数字金融联盟(GDFA),寻求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在全球推广蚂蚁森林。而全球第一代大规模个人碳减排方法学标准则是关键的一步。